365bet官网开户
关于我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考
作者:镇江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作委员会 日期:17-09-12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随着《中国制造2025》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中央、省、市“十三五”规划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多年以来,镇江人民群众希望城市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更期盼能拥有蓝天、碧水和清新的空气。工业绿色转型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镇江作为全国11个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之一,特别是作为全省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唯一的试点城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条件,理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业绿色转型道路。

  一、工业绿色转型的深刻内涵

  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是指工业发展以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绿色创新为核心,生产全过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污染物排放逐步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过程。与传统的“黑色”、“褐色”或者“灰色”工业发展模式相比,工业绿色转型的内涵是动态的,覆盖整个工业价值链各个环节。随着人类对工业生产环境影响的认识逐步加深,工业绿色转型的目标和任务也会不断调整。

  二、我市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片区整治,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等,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一)工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35.7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高于全省工业生产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给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较好较稳的基础。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3927.2亿元、396.6亿元和26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19.9%和20.7%,增幅各高于规模工业2.5、8.6和8.3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量为1059.23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7%,占规模工业能耗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三)单位能耗和排放稳步下降。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3%,达到0.515吨标准煤/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5%、1.1%、2.4%,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比70%,PM2.5平均浓度下降13%。

  (四)淘汰落后产能及片区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全市累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554万吨、火电机组61.7万千瓦、钢铁22.5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工艺装备1000余条(台套),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460家。开展东部和西南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西南片区关停污染企业128家,谏壁片区完成重点企业治污项目103个。全市2016年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72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超过40家,累计实施电机系统改造50万千瓦以上,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评价)的企业达29家。

  三、我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耗能、高占比的重化工业结构尚待改善。虽然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工整治力度很大,但2015年我市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占应税销售比重仍然超过50%。全市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达718万千瓦,在省内位于第三,仅低于苏州和徐州。由于我市属电力能源输出型城市(2015年全市三大电厂发电量为374.9亿千瓦时,全市全社会用电量为216.3亿千瓦时,用电量低于发电量158.6亿千瓦时),给降低排放强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全市2014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1.31千克/万元,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为0.16千克/万元,在全省均排名第4。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1.85千克/万元;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为2.08千克/万元。在能源消耗方面,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1.8%,仅火力发电就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华电句容发电厂二期投产后,这两个比例还将提高7~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煤炭消耗量2015年虽然比上年下降10%,但仍占到全部能耗的77.5%。

  (二)经济下行的压力削弱绿色转型动能。目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不振且短时间内难有明显改善,工业产品“量价齐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企业投资欲望降低,进行绿色改造的意愿不高。比如:以水泥行业为例,年产170万吨的联合水泥大部分时间处在停产状态,年产710万吨的台泥水泥产能只释放了80%,企业主要以降低亏损为主,短期内很难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

  (三)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现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中绿色发展的地位还需要加强,绿色发展的指标权重还需要提高。约束性指标体系不完善,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能源消费总量还没有列入经济社会考核目标体系。市场在资源产权配置中的作用还未完全体现,顶层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能量交易、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的广泛开展。奖罚不够分明,高耗能、高排放、高消耗的企业以及地区主动转型的动力不强。

  (四)工业节能减排的空间逐步收窄。从企业来看,绝大部分高能耗企业已运用成熟技术进行了节能改造,继续进行节能改造的空间收窄。从全市来看,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处于较低水平,继续下降的难度很大。在减排方面,随着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的完成,未来进一步削减的潜力有限。随着空间的不断收窄,节能降耗成本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市2010年节约1吨标准煤需投入0.75万元,2015年上升到1.64万元,增长一倍多。

  四、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谋求高点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核心是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因此必须提升理念,运用系统工程概念,加强绿色转型总体设计,逐步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性的工业绿色发展。

  1. 从严把控项目源头。严格坚持“四个一律不上”的“负面清单”,一律不上国家明确的产能过剩产业新增产能项目;一律不上一般燃煤发电、普通炼钢、纸浆类造纸、水泥、印染、电镀、小型采矿类项目;一律不上化工园区及监测点以外的化工项目;一律不上能耗污染排放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的项目。

  2.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严守区域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个区域。所有产业和项目,都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进行布局,合理配置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严控产业布局。按照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要求,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格局,最大程度地优化土地利用,集聚要素资源,共享发展空间。严格片区整治。对环境存在突出问题的重点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坚决予以整治。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企业、实施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以绿色改造的“红利”获得发展的新空间。

  3. 加快转变产业结构。通过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改变我市偏重偏化的产业结构。同时,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用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产出。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园区内企业循环化改造工程,依托重点企业打造物料循环产业链,加快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循环链条培育延伸,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构建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优化推进手段,实现特色发展。工业绿色转型要走出有别于传统做法和富有特色的路,必须坚持“两化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强化信息化应用,注入“智慧”基因,实现绿色转型与工业发展质量的同步提高。

  1. 充分发挥“生态云”的作用。目前,我市在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利用云平台提升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的基础能力、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打造了全国第一朵“生态云”。下一步,要进一步开发“生态云”的在线服务功能,通过大数据运用给城市、产业、行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有价值的改进方案,让天上的“云”化为滋润大地的“水”。

  2. 加快“中国电能云”的建设。中国电能云”平台是应用现代移动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技术构建的大数据平台,是互联网在电能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可监测用户涉及电力、电量、电能质量三大类40项指标数据;通过在线监测查找企业用电薄弱环节,深度挖掘节能潜力,通过调整能源管理方式及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全市上线用户已达300家。重点是要借助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机遇,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整合相关资源,以平台为基础,打造现代电能服务产业链,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服务

  3. 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企业是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单元,而改善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是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打造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就可以帮助企业实施“智慧节能”。我市江苏索普集团建立了集能源监测、调度、分析和优化方案为一体的智能化管控中心,年实现节能量达4.4万吨标准煤。为更好地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必须认真总结推广索普能源管控中心的运行经验,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逐步建设能源管控中心,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能源消耗的全过程管控。

  (三)抓好项目建设,夯实转型基础。绿色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托是项目,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都必须以项目为先。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要坚持以项目化的方式抓推进,建立重点项目跟踪督查推进机制。实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项目,重点应主要围绕以下方向:

  1.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市确立了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继续发展六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让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2. 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项目重点围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重点方向,抓住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领域,通过组织能源审计、第三方节能诊断、专家团队咨询、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帮助企业选准绿色转型的突破口,组织实施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3. 推进淘汰落后和污染企业整治项目。严格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去产能”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落后产能淘汰计划,排出污染企业整治项目,通过实施淘汰落后和污染企业整治项目,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腾笼换鸟”。

  4. 推进终端设备能效提升项目。我市是工信部电机系统改造试点区域,近年来通过营造氛围、强化扶持、强化服务,调动企业实施电机能效提升改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电机能效提升的“镇江模式”,即“政府主导,国际合作,专业诊断,融资创新,企业受益”。要在继续做好电机能效提升项目的同时,扩展到配电变压器、空气压缩机和工业锅炉等终端用能设备。

  5.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项目。继续加大金屋顶计划实施力度,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原则,组织全市光伏产品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商,利用工业厂房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加快港口岸电工程建设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实施“煤改气”工程,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四)探索市场运作,创新扶持模式。工业绿色转型是政府推进工业经济工作的核心理念,同时又要激发广大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创新绿色转型的融资模式,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更可以让企业尝到绿色转型发展的“甜头”。

  1. 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通过推行“我投资、你节能、共受益”的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培育健全的节能服务市场,是当前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绿色改造资金难题的破解之道。如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与节能服务公司上海锐帕签订合同,由后者投资3560万元,分七期实施风机串接调速、风机高压变频等节能改造,年节约电量42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623吨,节省电费2310万元。按当初约定的八二分成,上海锐帕一年赚回1848万元,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投资。

  2. 充分发挥“经信贷”的作用。我市利用新上燃煤电厂煤炭削减量交易形成的收益等资金,建立了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与江苏银行合作设立了5亿元的“经信贷”,用于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项目。当前,要进一步与金融机构沟通,在经信部门推荐、金融机构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手续,优惠利率,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经信贷”的便利,降低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财务成本。

  3. 探索开发绿色金融资产。随着节能量交易、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的逐步完善,绿色金融资产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要积极引导企业,确立“绿色就是资产”的概念,主动进行绿色改造。在实施绿色改造项目的同时,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所形成的节能量、碳排放量、排污权等绿色资产进行评估和认定,通过进入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市场进行交易,取得在企业降本增效之外的绿色资产收益。

  (五)政府积极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只有全市大合唱,才能唱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最强音。

  1.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体系。

  2. 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加强绿色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县)二级绿色监察队伍,依法强化全市重点单位执法检查。严格执行惩罚性电价政策。对限期未按要求改造、在役的淘汰设备、能耗超限额的企业严格实施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企业加快落后设备、工艺淘汰和节能改造步伐。积极探索地方绿色立法,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富有特色的地方绿色法规体系。

  3. 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分布于各部门涉及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财政资金,研究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企业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重点项目。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4. 浓厚绿色转型工作氛围。通过评定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品,举办绿色转型现场观摩会、绿色转型技术产品推介展示会等公众活动,大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积极作用,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365bet官网开户